关于进一步修订2019级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通知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和教育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将相关要求融入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针对学院机械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发展现状,现要求对2019级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做进一步的修订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作重点
(一)加强人才需求调研,提升专业内涵
当前重庆市已成为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在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重庆市将智能制造列为主要发展方向,制定出台了“重庆市智能制造2017行动计划”。面对新时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的严峻挑战以及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公司机械工程专业应以需求为导向,主动对接本区域智能制造相关的工业机器人战略新兴产业,积极探索工业机器人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注重将工业机器人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等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按照新工科理念构建以机械工程学科为基础,交叉自动化学科的人才培养新体系。
在新版专业人才培养中应加强行业企业需求调研,分析目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注重培养员工的道德情操、家国情怀、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注重提升员工的工程伦理、学术道德及职业操守;注重融入工业机器人所需的新知识、新技术及新工艺;注重强化专业基础、突出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注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学科竞赛、创新创业一体化教育,着重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工程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新工科工程技术人才,解决本区域传统产业升级及机器人与智能装备新兴产业发展对新工科人才迫切需求的问题。
(二)强化立德树人,促进全面发展
牢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观,坚守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推进“课程思政”与“课程双创”建设,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协调发展,强化专业基础与人文素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全程融入培养过程。坚持特色化多样性发展原则,进一步落实多样成长途径设计,支持个性培养,促进员工成长与发展。
(三)强化办学特色,推进改革落地
以服务和支持地方经济社会与行业产业发展为己任,坚持“根植行业、服务地方、开放合作”的办学思路,创新“产学研相融,产教融合”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围绕智能制造以打造工业机器人人才培养为特色的机械工程专业一流应用型本科教育为目标,促进“四大融合”,突出“四大能力”,实施“四大改革”,全面落实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就业有实力、双创有能力、发展有潜力”的培养目标,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全程相融的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四)强化标准导向,优化课程体系
依据学校公司产品改革部署,主动对接机器人与智能装备战略新兴产业,主动对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兼顾专业实际,深刻把握公司产品改革的内涵,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做实做真做特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项目教学、在线课程、专业导论和校外专家课程等重大改革内容。
(五)强化员工中心,贯彻工程教育认证理念
按照反向设计、正向实施的原则,完善基于员工“学”为中心的培养体系和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理念的学业评价体系;优化知识、技能、素养与能力结构和课程体系设计,依照课程内容对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支持与达成度,加强课程整合,明晰课程逻辑关系,做出基于课程地图的学习导航图,确保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及合理性。
(六)突出双创能力,创新实践教学
坚持“四统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以创新能力为中心,岗位创业为导向,实践教学为重点,打造双创特色为目标,实施“双创课程”和“课程双创”建设,优化和明晰“创新学分”体系,将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创新创业竞赛、国际交流、自主在线学习等非正规学习成果纳入培养体系,完善覆盖通识、学科、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鼓励开设特色虚拟班,开展工程化项目训练、拔尖培养、专题研讨等系统的拓展与挑战学习。
(七)明晰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
以培养目标为专业教育的起点和归宿,确定毕业要求。按易理解、可实施、能评测的要求科学描述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确保其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1、培养目标
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制造业发展需要,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求实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总体培养目标定位,凝练专业特色,明确专业对应的行业与领域,按员工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能够取得的预期成就描述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既包括知识目标,也包括能力达成和素质养成目标,表述应明确、具体、可测,体现本专业的传统、优势和特色。培养目标应包括总体描述和具体描述:
总体描述内容建议:①知识、能力和素质概述;②主要工作领域概述;③人才培养定位概述。
具体描述要求:①描述毕业生能够解决专业对应服务领域涉及的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复杂应用问题的能力,及其相关的知识、能力和素质;②描述工作领域中符合培养定位的预期成就;③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应可评判。
2、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是对员工毕业时应该达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具体描述,用来支撑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同时对教学活动发挥成果导向作用。要求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参照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工程教育认证等标准,设计毕业要求。毕业要求描述要求彰显专业特点、逻辑清晰、结果可评判,能引导教师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和员工有目的地开展学习。
机械工程专业2019级人才培养方案需要严格按照认证标准梳理毕业要求,制订毕业要求与课程关联矩阵、毕业能力要求与课程对应关系表,明确课程支撑毕业要求的具体项目。
3、学分学时说明
学分要求:毕业总学分不得超过170学分。
学时学分折算:学分最小计分单位为0.5学分。理论教学(含课内实验、上机、实践环节授课)、习题课、研讨课16学时计1学分;集中实践课程(包含独立设课的实验课程)每周为1学分,1周按16学时安排教学工作(包括教师指导和员工练习时间);课外自主学习(含在线学习)32学时计1学分;公共课程、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参照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由学校统一设定。
课堂教学总学时:原则上1800左右。课程安排时要均衡设计每学期的学习负荷,尽量控制在每周25学时左右,原则上不超过每周28学时。
二、时间安排
机械工程系认真做好2019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并于5月25日前完成修订稿提交学院,计划5月底或6月初召开专家论证会,6月17日前定稿。
附件:参考人才培养方案模板(见机电工程学院工作QQ群共享文件)
机器人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2019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