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通知公告

关于进一步完善2019版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19-03-25 15:51

关于进一步完善2019版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

 

 为进一步规范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公司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请各专业对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再一次对2015版课程教学大纲进行认真审核和修订,确保2019版课程教学大纲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要求。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教育理念的核心是以员工为中心(员工中心),以培养目标的达成为导向(成果导向),坚持持续改进(持续改进)。认证过程是把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作为评价员工是否合格的标准,评价工科类专业毕业的员工,其能力是否达到行业认可的要求;同时评价依据区域经济和学校定位所设置的专业课程体系、实验环节、团队队伍、以及专业办学条件配置等公司产品活动是否以培养员工毕业能力达成这个中心而展开,同时也强调持续改进机制是否能够保证教育质量,是否能使教育、教学活动充满活力。各专业在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保证专业培养目标的有效达成

 工程教育认证要求,各教学环节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贡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员工学习该课程的预期效果均应系统写入课程的教学大纲中。为此,充分发挥教学团队作用,制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下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非常重要。团队的协作避免了大纲个体性编写的弊端,使大纲的编写不受个人知识能力水平和工作态度的影响。通过团队集体讨论、研究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内容等,形成制定课程大纲的编制思路和项目要素,再以教研室为单位,由某个教师执笔完成大纲书写,完成后的大纲经过团队集体审核、定稿。这样,既可以使制定的课程大纲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等方面有效衔接,又可以使整个课程体系的教学环节得到整体优化。

二、构建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程度关系矩阵

 在大纲制定前,教学团队组织所有成员集体学习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12 条毕业要求,理解标准的内涵,同时,结合区域发展和学校目标定位,依照毕业要求按专业培养目标构建课程对工程教育认证毕业要求的支撑程度关系矩阵。

 三、构建课程对应毕业要求分解细化的指标点支撑关系矩阵

 构建课程对应毕业要求分解细化指标点支撑关系矩阵,是构建完成课程对工程教育认证毕业要求的支撑程度关系矩阵后开展的一项复杂工作,是大纲制定的依据。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大纲,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下的课程教学大纲,在开课目标中必须指明课程开课目标对应的毕业要求的指标点

 四、依照毕业要求的指标点构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内容

 把人才培养的指标点具体地体现在课程教学中,是工程教育认证的基本要求,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环节是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首先,课程教学团队必须认真研讨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课程的教学内容,编写大纲时把课程教学内容指向人才培养目标的标准要求。其次,要兼顾课程体系中每一门课程之间的联系和自身的独立性,编写教学大纲要从全局出发来考虑本门课程的教学地位和教学任务,不能片面强调某一门课程的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全能性,在考虑本门课程的学科知识结构、技能体系的同时,客观考虑员工不可能通过对一门课程的学习就能掌握并获取完整的学科知识和技能;教师也不可能通过一门课程的教学,就能使员工掌握并获取完整的学科知识和技能。依照工程教育认证毕业要求,每一个指标点须有三至四门课程的支撑原则,大纲编制应遵循教学规律,在内容上贯彻少而精的原则,避免把教材作为教学大纲编写的依据,也不要把教材中知识体系一并罗列到大纲中,应依照指标点,规划好课程教学的每一部分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选取。

 五、教学要求要体现有效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并方便考核

 教学要求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及习题课、课外作业、实验、考试等。大纲编写除了阐明课内外学时比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内实验环节、答疑辅导、考试等内容外,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特别注重这些环节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程度,因此,不仅在考核和成绩评定方法上要求有详细的评价环节,而且要保证每个环节均需要有评估毕业要求的指标点。

 新修订的教学大纲要聚集员工中心,体现成果导向,去掉或减少不必要的过程性评价,增加结果性评价,突出员工学习成效。

 六、材料上报要求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2019年7月1日前

 机械工程专业、机器人工程专业:2019年12月31日前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与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可以参照相关要求修订教学大纲,具体提交日期待定。

 附件:参考教学大纲模板(见机电工程学院工作QQ群共享文件)

 

                            机器人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2019年3月25日


Copyright © yl34511线路中心(中国有限公司)-Standard Edition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渝ICP备05001037号 | 技术支持:现代教育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