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研平台

智能装备与先进制造重庆市2011协同创新中心(市级)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1-12-23 17:06

智能装备与先进制造重庆市2011协同创新中心(市级)


 智能产线重庆市2011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2018年12月重庆市教委认定的重庆市级智能制造领域科技创新平台。2022年6月,重庆市教委批复同意更名为“智能装备与先进制造重庆市2011协同创新中心”。中心由yl34511线路中心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固高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北京航天智造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重庆广数机器人有限公司、重庆华中数控技术有限公司、重庆德新机器人检测中心有限公司、重庆威诺克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重庆红江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等12家国内外智能制造领域的知名高校、高新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同组建。中心瞄准重庆市建设国家重要现代化制造基地的重大需求,汇聚多方优势资源,以装备智能化、生产过程智能化为核心,致力于智能产线(车间)关键技术突破,助力重庆市汽车、电子以及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引领重庆市智能制造产业新发展。

 中心已建立一系列有利于团队拔尖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构建了多元化的智能制造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机械工程学科已经形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复杂机电产品可靠性与控制技术”、“机器人系统集成关键技术”、“智能装备制造系统理论及其关键技术”、“智能产线集成方法及应用”四个研究方向,建成四个结构优化、研发方向明确的高水平协同创新团队、四个资源共享研发及服务平台、一个人才培养基地。

 中心现有研发人员75人。其中高级职称46人,博士44人,来自协同单位(企业、大学和研究院所)的科研骨干7人。另聘有短期工作的国内外智能制造领域知名专家6人,参与研究的在读硕士研究生23人、本科生45人。目前已成功汇聚“重庆市多维数据感知与智能识别重庆市工程研究中心”、“高性能电机及驱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机器人检测平台”、“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分中心”、“重庆市工业机器人控制及伺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业机器人重庆市工程研究中心”、“重庆市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机器人智能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机器人智能测控技术重庆工程研究中心”等九大智能制造技术科研中心及平台的资源和力量,协同创新实力雄厚。

 在培育建设期间,中心积极探索技术协同攻关与工程应用机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

 广泛开展国际合作,联合海内外高水平专家攻克技术难题。中心联合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成功申报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基金项目“中澳三维快速制造联合研究中心”,获得资金资助200万元;中心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签订了共建“重庆-UCLA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合作协议,形成了联合攻克3D快速成型、智能控制等先进制造技术问题的国际合作攻关机制。

 组建了产业技术协同战略联盟,实现技术协同攻关。中心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省部级科技项目7项,获得经费支持865万元,建成集研发、应用、服务、转化于一体的市级及其以上科研平台4个,承担了市级以上重大科研项目40个。中心以项目为引领,与重庆固高科技长江研究院联合申报2017年重庆市人工智能技术创新重大专项研发项目“基于人工智能的上肢康复机器人开发及产业化”获得市科委250万元经费资助;与重庆市国家高新区合作共建的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研究院研发成果“工业机器人高速高精度伺服驱动技术”,应用推广产值近千万元。

 完成一批智能产线示范工程,实现了技术成果的行业转化与推广。中心与重庆华中数控技术有限公司联合申报重庆市科技计划项目“基于大数据的数控机床智能化远程运维服务应用示范”获得100万元资金资助;中心参与重庆红江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车间智能化改造项目,生产线上工艺设备数控化、智能化水平有了较大提升,设备数控化率超过80%,并均具备联网功能;协同单位重庆威诺克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了“汽车盘毂机器人值守(无人化)智能化生产线”的研发和工程运用。通过以上示范性工程的实施,中心积累了丰富工程关键技术的转化经验,对行业质量体系和标准的制定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未来三年(2019年-2022年)建设期内,中心将继续围绕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的重大需求,进一步优化“政企校研用”五位一体聚力协同模式,完善协同创新机制体制,建成一支高水平协同创新团队,打造完备高效的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科研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采用原始创新和产业应用“双轮驱动”,力争在智能装备关键技术、数字化设计与虚拟仿真、面向智能车间的典型示范生产线工程、模块化柔性化生产线定制、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领域实现关键突破,推广一批共性新技术,并产业化应用,实现产业链、人才链、技术链、价值链的集成发展,全面提升学科、人才、科研、应用一体化创新能力。

 负责人:罗天洪

 联系电话:023-61162729

 联系邮箱:63077600@qq.com


Copyright © yl34511线路中心(中国有限公司)-Standard Edition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渝ICP备05001037号 | 技术支持:现代教育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