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特色学科专业群
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专业群为市级特色学科专业群,该学科专业群由机械工程、软件工程、机械电子工程、信息工程、机器人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6个专业构成,同时辐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相关专业。其中,机械工程和软件工程专业是重庆市“三特行动计划”特色建设专业。本学科专业群通过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特色发展,资源共享与整合,培养重庆市支柱产业及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先进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着力打造国内知名、西部领先、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学科专业群。
一、精准对接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加强交叉融合,突出支撑引领区域经济发展能力
为适应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迅猛发展的战略需求,主动对接重庆市支柱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本学科专业群一方面在全国率先成功申报建设了“机器人工程”专业,同时设立“机器人工程学院”;另一方面推动现有工科专业的改革创新,加强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自2011年起,先后将机械工程、软件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在继承传统优势的基础上,进行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方向的转型升级改造。2011级机械工程专业在国内率先明确定位于机器人与智能装备方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开设了“工业机器人”专业方向,率先在全国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开展工业机器人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交叉融合)、智能装备等方面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
近年来,积极引进高水平学科专业带头人,组建了机器人技术相关团队团队,构建了工业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体系。目前已建设成为重庆市重要的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人才培养基地,成功培养了多届机器人与智能装备方向的毕业生,及时满足了重庆市机器人及智能装备行业相关企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最大限度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搭建了先进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学科专业建设平台,培养机器人与智能装备领域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注重学科专业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融合,使学科专业群向着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的方向发展。先后建设了与本学科专业群相关的重庆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创新团队、教学团队、创客空间、重庆市特色专业等13个市级学科专业平台,推动了智能装备、先进材料、先进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服务于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学科专业集群建设,培养了大批掌握先进设计制造、信息技术、控制理论与方法解决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应用设计开发与集成相关问题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经过潜心建设,率先在重庆市建成了面向战略新兴产业的、比较成熟的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应用型学科专业群,培养了1000余名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相关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已进入重庆广数机器人、重庆华数机器人、重庆固高、昆山莱斯机器人等市内外主要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企业就业。
三、拥有机器人与智能装备行业完备的工程化实践教学平台,完全能够满足学科专业群人才培养的需要
学科专业群积极构建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四位一体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整合专业群资源和优势,建设完成了面向机器人与智能装备行业完备的工程化实践教学平台。目前已建成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实训中心、机电工程实训中心,拥有计算机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和电子信息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等2个重庆市级示范实验教学中心,设备总值4600多万元,实验室可用面积11000余平方米,可以很好地支撑学科专业群实践教学任务。建有工业机器人控制技术实验室、模块化机器人实验室、3D打印实训室、机器视觉与信息系统实验室、机器人与嵌入式创作室、机器人控制程序语言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实训室,包含面向集视觉检测、自动分拣、加工制造一体化的工业4.0先进生产线,满足全流程、贴近工厂实际的工程化实践教学平台日趋完善。
集团十分重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协同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重庆华中数控技术有限公司、重庆广数机器人有限公司、重庆固高自动化应用技术开发科技有限公司、重庆哈渝机器人有限公司(哈工大机器人集团)、重庆威诺克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四川长虹智能制造技术有限公司、北大青鸟、成都睿峰科技有限公司等20余家企业,建立了系统的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学科专业群校外实践基地。
四、注重加强专业建设与深化教学改革,形成了面向全产业链的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本学科专业群以专业核心能力为基础,以工程能力培养为重点,全面构建了 “一基双能、校企协同”及“2+4”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新模式。根据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链各环节岗位核心能力要求,重点夯实专业基础,强化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一基双能),协同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重庆广数机器人有限公司、重庆固高自动化应用技术开发科技有限公司、重庆威诺克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等20余家相关企业开展基于工厂案例的、校企协同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
深入推进教学改革,构建“2+4”人才培养新模式。学科专业群建设全面引入行业标准和企业案例,校企联合开展教学与评价;采取理实一体、项目驱动、课堂翻转、赛训结合、机器人文化节等多种教学方式,注重将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相结合(二元),利用市级“机电创客空间”、“e创空间”、机器人与智能装置设计应用技能大赛及全国工程训练能力创新大赛等平台开展多层次、模块化的教学,将创新思维与毕业设计、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有机结合,并向创业延伸,实现了课程教学与创新创业的有机结合,实现了“理论教学、实验实训、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四维一体的育人模式。
该模式自实施以来,面向工业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显著,成效突出,发挥了较好的示范效应,毕业生绝大部分进入到重庆广数、重庆华数、重庆固高等机器人及高端智能装备相关企业就业。2015年10月26日中国青年报专题报道了公司工业机器人人才培养的情况,同时中青在线、OFweek机器人网、网易yl34511线路中心新闻、凤凰教育、中国网、人民网等20余家主流媒体先后报道了公司机器人相关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与做法,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与广泛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