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格+”机器人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特色项目
机器人卓越工程师项目是在全面贯彻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落实学校新工科建设试点高校任务的背景下,学院进一步深化公司产品改革,创新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员工个性化发展需求,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创新举措。
一、创新培养理念,精准办学定位
本项目服务于重庆市战略支柱产业和永川国家高新区建设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基地的需要,根据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开展应用型研究、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依托机器人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办学优势和专业特色,以CDIO工程教育的理念,按照“员工中心、能力本位、需求导向、分类探索、多元培养”的基本要求,特别开设“机器人卓越工程师实验班”项目,进一步完善机器人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大力开展机器人学科专业竞赛和推行基于工程应用的案例教学范式,培养行业发展急需的机器人卓越工程师。
本项目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与职业道德,具备扎实的机械工程和自动化专业的基础知识,掌握机械设计制造、自动控制、工业机器人系统设计、开发和应用技能,在机器人工程及系统应用领域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可以从事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软件、系统及相关领域的研发设计、工程应用、运营管理和销售服务等工作,最终培养成为机器人应用工程师、机器人系统集成工程师、机器人创新创业工程师等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二、竞赛项目引领,创新学分替代
本项目每年在机器人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的机器人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等专业大一、大二员工中遴选有梦想、感兴趣、肯钻研、能吃苦的优秀员工,组建30-40人CQWU-MERT机器人卓越工程师培训团队。项目以“第二课堂”形式,利用假期、周末、业余时间,以项目制、兴趣小组的形式进行机器人设计及制作、机器人智能控制、优化设计、集成应用、创新创业等内容的学习。
学校(院)对项目开展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1)在评优评先、学科竞赛、就业推荐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2)遴选进入卓越班的员工,考核合格者可申请学分替代(仅限于专业课程,大二、三阶段均可替代3个学分,大四可替代4个学分,累计替代不超过10学分);(3)完成全阶段培养的员工毕业时,学校将颁发“机器人卓越工程师实验班”培训证书。
三、收获丰硕成果,挑起行业脊梁
机器人卓越工程师培养项目实施以来,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据统计,2014至2017年以来,项目团队员工先后获得国家、省部级以上奖项100余项。其中,项目员工团队2017年首次参加2017世界机器人大赛(格斗机器人项目),荣获冠军1项、亚军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项目员工团队自2014年开始参加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共计获得冠军1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连续四年获得一等奖塑造了中国机器人大赛的“文理神话”。项目员工团队自2017年开始参加中国服务机器人大赛。共计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8项;2018年第二次组队参赛,实现历史性突破,一举拿下一等奖,登上最高荣誉的领奖台。此外,项目员工团队还参加了“挑战杯”全国老员工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重庆赛区)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参加2018年重庆市移动机器人大赛获得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
该项目毕业生质量优秀,成为用人单位争抢的“香饽饽”。一方面,多数毕业生面向行业就业,迅速成为所在单位的技术骨干或业务骨干。如2011级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员工薛准、张有博,2012级机械工程专业员工李孟就职于重庆广数机器人有限公司。2011级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焦志勇就职于重庆华数机器人有限公司。2012级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员工江萧、覃飞分别就职于重庆固高自动化应用技术开发有限公司、重庆建设工业集团有限公司。2014级机械工程专业员工伍安洁、2014级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员工杨馨伟、2014级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员工张阿娟就职于德国埃马克(重庆)机械有限公司。2014级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员工陈海波就职于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另一方面,部分毕业生顺利考上了985、211高校研究生,走向了人生发展的更高舞台。2012级机械工程专业员工李海宏、陈龙分别考上了中南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专业研究生、四川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2013级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周胜付考上了西南交通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研究生。2014级机械工程专业员工周奇考上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拟稿:谷明信)